秦汉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主要是所谓“三公”、“九卿”。
三公,秦代及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九卿即为地位仅次于三公的中央政府高级官员。
虽云“九卿”,但“卿”的实际数目并不止于“九”。
至于卿的数目、所指官职及其排列顺序,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记载和看法。
这里要说明的只是:
当时的宦官机构主要隶属于诸卿中的两个系统,即少府系统与大长秋系统。
秦汉时期的少府,是为诸“卿”之一。
主要职掌为:
“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裁;少者,小也,故称少府”(《汉官仪》)。
“少府…秦官也,汉因之,掌禁钱以给私养。”(《宋书·百官志》)
少府是掌管帝室财政的机关,与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
“司农领天下钱谷,以供国之常用,少府管池泽之税及关市之资,以供天子。”
少府的职掌并不仅限于帝室财政,而是涉及到帝室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充当着内廷大总管的角色。
由于少府的职掌与帝室内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宦官机构也就大多归属于少府的管辖系统。
但是,需要说明的有三点:
其一,少府乃朝廷卿员,并非宦官,在秦汉时代的有关记载中尚无发现有宦官出任少府官职者。
其二,在朝廷诸卿中,少府的下辖机构最为庞大。其中有些机构例由宦官主领,有些机构则一般与宦官无关。换言之,即少府的属官并非全系宦官。
其三,在少府下辖的各个机构中,那些例由宦官主领的机构往往只是“文属”少府。名义上隶属少府,实则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少府系统的宦官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属于侍从左右、顾向应对、承宣传达、关通中外性质的官职设置,如中常侍、小黄门等。
另一种则是负责内廷供养杂役事务的部门,如掖庭令、鉤盾令等。
前者一般地位较高,但无下属机构;后者地位虽稍低,却掌管实际职事、辖有从官属吏。
因此,当时的宦官常以前者的身份而兼领后者的职事,例如东汉时期的中常侍、小黄门,即多有“兼领卿署之职”(《后汉书·宦者列传》)者。
上述两种类型的宦官机构,职掌与地位前后均有所变化。
有关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关于中常侍、中黄门、小黄门。
中常侍:
中常侍一职,乃秦代所设置。西汉以中常侍作为加官之号,“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汉书·百官公卿表》)。
当时以中常侍作为加官称号者,均为士人。
东汉时期,中常侍始成为专职。作为本职官号的中常侍,东汉初期或仍用士人。自和帝邓太后之后,“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后汉书·朱穆传》)。
其后,中常侍遂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成为由宦官专任的官职。中常侍“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向应对给事”(《后汉书·百官志》)。
秩初为千石,后增秩为比二千石。东汉中后期,中常侍职任渐重,员额亦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后汉书·宦者列传》)。
其时,中常侍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宦官职务,那些能够专权擅政的宦官,大多即任此职。
概括而言,中常侍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
地位高,官秩已达比二千石等级;权势重,能够“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任职专,非宦官无法染指其职;兼领)得以兼领卿署之职;员额宽,众多权阉可以同时就任这一职位。
中黄门:
中黄门即“阉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
所谓“黄门”,即内廷之禁门。“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通典·职官三》)。
中黄门掌给事禁中,员额没有限制;东汉时职任稍增。秩初为比百石,后增为比三百石。
小黄门:
小黄门系东汉时所置,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后汉书·百官志》)。
小黄门官秩六百石,地位次于中常侍,高于中黄门。
东汉期间,小黄门员额稍增,职权渐重,遂成为当时宦官所任的重要官职之一。小黄门用事于中、兼领卿署、封为列侯、典领禁军者大有人在,诸中常侍亦多由小黄门迁任。
上述中常侍、中黄门、小黄门之职,东汉时均为宦官专任的官职,一般是悉用阉人的。其职掌大致相近,只是在身份地位上有所差别而已。
第二,关于宦官所主领的内廷诸官署。
秦汉少府所辖的内廷官署数量甚多,其中不尽为宦官机构。
《汉书·百官公卿表》在介绍西汉少府属官时,采用了以类相从的办法,计有如下五类:
(1)少府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
(2)有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
(3)有上林中十池监;
(4)有中书谒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5)又诸仆射、署长、中黄门。
上述内廷官署中何为宦官机构,汉书没有明言。
东汉内廷官署的情况,《后汉书·百官志》本注中有比较具体的说明。
其中明确说明系宦官机构者,包括有黄门、掖庭、永巷,御府、鉤盾诸令丞,又有祠祀丞,又有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丙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等。
中书谒者:
西汉初期即有中谒者。汉武帝以宦官典事尚书,始加中谒者令为中书谒者令,并增置副职仆射。其职掌为典领机要、出入奏事。
司马迁、弘恭、石显等西汉宦官,曾先后任过中书令。汉成帝时,罢中书宦官,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更以士人为之。西汉宣帝至元帝时期,中书谒者令及仆射一度成为宦官得以专权擅政的要职。自改为中谒者令后,其职权渐衰。
黄门:
两汉少府属官均有黄门令丞。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
西汉黄门属吏甚多,或用士人。东汉黄门令丞均为宦官,并“主省中诸宦官”(《后汉书·百官志》),常由中常侍兼领。
鉤盾:
两汉少府属官均有鉤盾令丞。主要职掌为典领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西汉鉤盾令之下。
有五丞两尉。东汉鉤盾令的属官较西汉又有增加,其令丞均为宦官。鉤盾似又掌宫内缮修事务,如汉灵帝时,曾“使鉤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后汉书·宦者列传》)。
尚方:
两汉少府属官均有尚方令丞。职掌为典造宫内器用及兵器。例如,东汉宦官蔡伦官任中侍,后加位尚方令,“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后汉书·蔡伦传》)。
又如,东汉末年宦官集团诛除外戚何进时,“拔剑斩(何)进”的宦官渠穆,时即官任尚方监”(《后汉书·何进传》)。
御府:
两汉少府属官均有御府令丞。职掌为典藏官内衣物财宝。东汉御府令丞俱为宦官。
永巷、掖庭:
西汉初期,少府属官有永巷令丞,掌管后妃宫女及宫中狱事。汉武帝时,改名永巷为掖庭。东汉永巷与掖庭分置,永巷“典官婢侍使”,掖庭“掌后宫贵人采女事”(《后汉书·百官志》)。
东汉时,永巷与掖庭的令丞均为宦官,西汉当亦如此。如西汉曾任掖庭令的张贺,即为阉人宦官。
内者:
两汉少府属官均有内者令丞。职掌为典领宫内帷帐卧具等器物。从其职掌肴,两汉当均以宦官主领其职。
宦者:
西汉少府属官有宦者令丞,掌宫中宦者。东汉裁省,其职掌当合并于黄门令。西汉任宦者令丞者,当必为宦官无疑。如阉人许广汉即曾任宦者丞。
诸仆射、署长:
西汉少府属官有诸仆射、署长。东汉此类官职明确由宦官担任者,包括有中黄门冗从仆射,“主中黄门冗从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又有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丙署长七人,“各主中宫别处”(《后汉书·百官志》)。
上述由宦官主领的内廷诸官署,一般也只是“文属”少府。诸官署长官为令者,秩次多为六百石,署长多为四百石。令的佐属官吏,则有丞、从丞、尉、监,等等。
汉代的大长秋,系由秦代的詹事和将行两职演化合并而来。
秦代的将行,掌皇后官属。至汉景帝时,将行被更名为大长秋。
秦代的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概、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宦官皆属焉”。
至西汉成帝时,“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汉书百官公卿表》)。
东汉仍设大长秋一人,“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后汉书·百官志》)。
詹事与将行两职合并而成的大长秋,将原来由两职分掌的皇后宫事合二为一,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由于大长秋主管皇后宫事,其属官基本上均为宦官。就连大长秋之职本身,亦多由宦者担任。
汉景帝把将行更名大长秋之后,任此职者或用宦人或用士人。
至东汉时,大长秋则常由宦者任之。
两汉时期的大长秋,秩次均为二千石,稍低于中二千石的少府,略高于比二千石的中侍。
东汉时,大长秋官位尊显,常由受到宠信的中常侍迁任。
权阉郑众、良贺、江京、曹腾、曹节、赵忠等人,均曾先后就任过此职。
当时的大长秋,并非仅管皇后宫事。就任此职的权阉,实际上常常处在能够专权擅政的地位。
大长秋下属的诸官署,基本上都是宦官机构。
其属官主要包括下列各官。
大长秋丞:
秦代詹事有丞。东汉大长秋佐官亦有丞一人,官秩六百石,系由宦官充任。丞下当另有秩次较低的属官佐吏。
中太仆、中宫仆:
汉成帝时,为皇太后宫“加置太仆一人,掌太后舆马”。
《后汉书·百官志》本注云:
“太仆,秩二千石,中兴省‘太’,减秩千石,以属长秋。”
这就是说,在皇后宫官系列也设置了太仆一职。
此处所谓“太仆”,与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太仆并非一职。
为区别起见,西汉一般称为“中太仆”(《汉书·孝元冯昭仪传》),东汉称为“中宫仆”,均指皇后宫官。
西汉的“中太仆”,“亦用士人”(《周礼·春官·世妇》郑玄注)。
东汉的“中宫仆”,则为宦官。其职掌系为皇后宫主驭。
中宫谒者:
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令一人、中宫谒者三人,主报中章,均为宦者。
中宫尚书:
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尚书五人,主中文书,均为宦者。
私府、中宫私府:
西汉詹事属官有私府令丞,见之于铜钟、印章、封泥文字者,有“中私府”、“私官”、“中私官”等称谓。
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私府令一人、丞一人,“主中藏币帛诸物,裁衣被补浣者皆主之”(《后汉书·百官志》),令丞均为宦者。
永巷、中官永巷:
西汉詹事属官有永巷令丞。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永卷令丞各一人,主官人,均为宦者。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
此为东汉大长秋属官,主中黄门冗从,秩六百石,由宦者担任。
据丁孚《汉仪》:中宫黄门冗从仆射的下属官吏,有“给事中宫侍郎六人,比尚书郎,宦者为之”。
中宫署:
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官署令一人,主中宫请署天子数。下辖女骑六人,丞、复道丞各一人。令丞均以宦者任之。
中宫药长:
此为东汉大长秋属官,以宦者任之。
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西汉詹事属官又有“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其职掌虽无明确记载,但顾名思义俱可推想而知。
大长秋系统的宦官机构,或有与少府系统的宦官机构同名者。
这是因为两者的职掌范围基本相同,只是侍奉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
大长秋的属官,除中宫仆官秩为千石之外,其余各官署长官的秩次,也基本与少府下属各官署相等,令一般为六百石,长一般为四百石。
除了侍奉皇帝宫事的少府系统和侍奉皇后宫事的大长秋系统之外,秦汉时期的皇太后宫,亦分别设有宦官机构。
汉代皇太后宫官中地位最高者,是为太仆,卫尉、少府,即所谓“汉制:太后三卿”(《通典·职官九》)。
太后三卿一般均以太后所居宫名加于官号之前,共佐属官吏亦皆以宫名为号。
两汉皇太后常居长信宫与长乐宫,故史籍中多见“长信少府”、“长乐卫尉”之类的官称。
由于太后迁居、宫名更易,以及数太后同时并立等原因,两汉又有以水信、永乐、永安等宫名冠以官号之前的太后宫官。
作为太后三卿之一的少府,其职掌略如主管皇后宫事的大长秋。
有关太后三卿的属官,史籍中缺乏系统的记载。
根据今可考知的封泥印文,太后宫官当有私府、宦者、车府、永巷、仓等官令长丞。
此外,散见于史籍中的,还有“长乐太官丞”、“长乐五宫史”、“长乐谒者”、“长乐食监”、“长乐尚书”、“长乐从官史”,等等。
由上推知,大约皇太后宫官机构与皇后宫官机构基本相同。
一般说来,皇太后宫官系非常设机构。
有太后则置,无太后则缺,“(太后)崩则省,不常置”(《后汉书·百官志》)。
但是,两汉无太后的时期并不多见。西汉惠帝时有吕太后,文帝时有薄太后,景帝时有窦太后,武帝时有王太后,宣帝时有上官太皇太后,元帝时有王太后,成帝时有王太后,哀帝时则有四太后同时并立。
东汉明帝时有阴太后,章帝时有马太后。自和帝以后直至东汉灭亡,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局面则更是延续未绝。
因此,两汉皇太后宫官不仅在实际上已成为常设机构,而且其地位亦随着太后预政而益发尊显。
从总体上说,皇太后宫官的地位要高于皇后宫官。
例如,长信少府或长乐少府虽然“职如长秋”、佐属官吏“员数秩次如中官”,但其本人却“位在长秋上”(《后汉书·百官志》)。
汉哀帝时,太皇太后王氏、皇太太后傅氏、皇太后赵氏、帝太后丁氏同时并立,“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汉书·孝元傅昭仪传》)。
由此可知,太后三卿的官秩是为中二千石,与作为朝廷正卿的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官名相同、官秩相等。
但是,太后三卿的地位却“在正卿上”(《通典·职官九》),即长信少府位在(朝廷)少府之上,长乐太仆位在太仆之上,长乐卫尉位在卫尉之上。
西汉时期,太后三卿多以士人任之,亦有由宦官担任的实例。
前者如士人平当、贡禹、韦贤、夏侯胜等人,均曾官任长信少府;后者如元帝时期的权宦石显,成帝即位后被明升暗降,由中书令迁为长信太仆。
东汉时,太后三卿乃“常用宦者”(《通典·职官九》),但仍参用士人。
士人如李膺曾任长乐少府,许训曾任永乐少府。宦者如蔡伦、曹节、侯览、江京、州辅等人曾任长乐太仆,封谞曾任永乐太仆,曹节曾任长乐卫尉。
太后三卿地位尊显,无须亲执宫闱杂务,故或可参用士人。
至于太后三卿的佐属官吏,因与太后生活起居关系密切,所以悉用阉人。
《后汉书·百官志》本注指出,太后三卿“职吏皆宦者”。
根据《后汉书》有关纪传中的零散记载,凡任太后三卿佐属官职者,确乎都是阉人。如曾任长乐太官丞的王国、长乐五官史朱瑀、长乐谒者腾是、长乐食监王甫、长乐尚书郑飒、长乐从官史共普等人,均为宦官。
总之,皇太后宫官基本上都是宦官机构。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张,典领皇太后宫事的“三卿”,也渐“常用宦者”担任。
这就是说,除了二千石等级的大长秋之外,中二千石等级的太后三卿,也已成为宦官经常控制的职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