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除去赏月,元宵节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我国某些地区的小年夜,还是自古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被称作上元节、元夕或小正月,属于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项重大庆典,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标志着春季的来临。据传,元宵节与历史上平定“诸吕之乱”的事件有关,汉惠帝逝世,吕后掌权,引发朝内元老和刘家后裔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后,刘家宗族与国家开国功臣,联手镇压了诸吕的混乱,确保了刘氏统治的持续。为了庆祝这一胜利,汉文帝刘恒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从这一时刻开始,正月十五转变为全民共同庆祝的佳节,最后演变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元宵节还与道教和佛教的文化有关,在道教传统中,“三元说”关联着三大节日: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以及十月十五的下元节。
分别纪念天、地、水三官诞辰,其中上元节,即元宵节,视为天官赋福关键时节。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点亮灯笼来庆祝和祈求新的一年中获得幸运和平安。
而在佛教中,传说东汉明帝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得知佛教僧侣有正月十五观赏佛舍利并点灯礼拜的习俗后,便指示在此日内皇宫与寺庙应点亮灯火以示敬仰,并鼓励民众悬挂灯笼庆祝。
这种庆祝方式不仅是对佛教敬仰的体现,也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重要节日活动,形成了元宵节赏灯的传统。
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元宵节也被称为情人节。一提及情人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七夕,因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而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但七夕主要是女孩子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更多关注于女性的技艺和美德的祈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实才是古代社会中与爱情紧密相连的节日。
因为古代女子生活约束多,平时很难有社会活动,元宵节的这一天是一年中,唯一一个官方允许未婚男女公开社交的夜晚,她们得以走出家门,参与灯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更因为这一夜的灯火辉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相会场所。
街上挤满了前来赏灯、猜灯谜的人群,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未婚男女有机会传递情意,物色爱人,许多佳缘便是从这样的灯会中开始。
北宋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的诗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既描绘了节日的浪漫氛围,又深刻表达了对过往爱情的怀念与向往之情。
首先是忌理发,在正月里,理发被视为不吉,原因是民间当中有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这起源于清军入关后强制汉民剃发留辫。
汉民为了表达对旧君的忠诚与怀念,在正月里就不剃头,以“思旧”,但可能因为“死舅”和“思旧”的发音相似,导致了误解,进而传成了“正月剪头死舅舅”。
二来就是在元宵节期间,家中的米缸不能见底,象征着来年家中粮食充足,生活富裕。而“米缸见底,断炊堪虞”的说法提醒人们,即使家境贫寒,也要确保正月十五这天米缸不空,寓意“年年有余”,以期来年的丰收与富足。
还有,在元宵节当天杀生同样被视为大忌,因为这一天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喜庆,杀生见血被认为会带来不吉利的征兆,可能导致破财或病灾。
元宵节的穿着也是非常讲究的,这天的衣物必须完好无损,特别是避免任何破损。相传这一天是庆祝天宫大帝的生日,同时还是个充满喜庆的节日,衣服若是损坏,可能会招致厄运,影响一年的运程。
此外,古代观念认为黑白色系不祥,故在新年伊始,人们避免身着全黑或全白衣物,要保持服饰干净并慎选颜色,才能从年初就招来好运气。
其次,不能开工,正月被认为是一年中最为吉利的月份,常有“吉月”之称。在这段时间,人们通过举行祭天等活动向天神表达感激之情,庆祝春节的来临和新的开始。
同时,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和平衡观念,人们认为在这个月份内动土或开工会冒犯天地,打破这种和谐,因此传统上避免在元宵节期间进行开工或动土的活动。
而且开工吉日在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人们倾向于选择双数日子开工,寓意“好事成双”。认为正月动土会惊扰到财神,导致财气外泄,对个人或家庭的财运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民间习俗推崇在正月保持平稳、团圆的生活状态,寄寓对全年吉祥的期盼。元宵节的习俗与禁忌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只是对往昔的回忆,也代表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元宵节的这一天还会被一些地区当作小年夜,在介绍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年”,小年的起源可追溯到一个关于灶王的民间传说。
灶王原名张生,本是平民,后因生活放荡而陷入困境。尽管他的人生以悲剧告终,玉帝还是看到了他改过自新的努力,并授予他灶王的身份。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会上天向天庭报告,而在大年三十返回人间的灶台。人们对灶王深感敬仰,认为他对家庭的福祉和财富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古代,北方地区因长期为政治中心,受官府影响,将腊月二十三作为小年,进行祭灶,标志小年的开始;相比之下,南方由于距离政治中心较远,小年的日期则是腊月二十四。苏州和上海等地把除夕前夜叫做“小年夜”,而鄱阳湖附近的人们则在腊月二十五庆祝小年。这显示了地区之间习俗的不同。
而南京一带,是把元宵节当作小年夜。南京作为大明王朝初年的首都,见证了明朝早期的风云变幻,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以宽政著称,深得百姓爱戴,但他的削藩政策引发了朱棣的不满,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以建文帝的失踪和朱棣的胜利告终。朱棣迁都北京,利用北方的地理优势加强边防,纵使明朝在朱棣统治下日渐强大,但其严苛的政策,也让许多南京百姓怀念建文帝时代的宽松。
正是因为对建文帝时代的追念,南京市民自永乐元年起,便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盛大的灯会。这种独特的庆祝方式,使得原本是元宵节的日期,在南京一带演变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小年,这不仅是对建文帝朱允炆的怀念,更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种独特的庆祝方式,不仅是对建文帝朝政策的怀念,也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纪念和对新年美好愿景的期待。
而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小年夜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更是历史悠久,享誉盛名,其源于六朝时期的秦淮灯市,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夜市之一。每当这天,秦淮河畔灯火辉煌,灯笼千盏万盏,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不过,无论如何,不管在哪个地区,元宵节都是对其历史遗产的一种珍视和传承。这一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深深植根于城市的历史土壤中,也体现了人民对和谐、团圆以及新旧交替的深刻理解和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