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社融,全称为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的金融指标。也可以理解为社融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于融资的需求,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社融还通常被视为GDP的先行指标,可以预测接下来的经济走势;另外,社融也是股票市场最为关键的资金面,社融同比增长与股票市场的估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缘起与演变
社融指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开始编制并于2011年公布,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充分体现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的状况。因此,央行决定拓宽融资统计口径,设立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这个指标后来很快被政府、市场和学界接受,并连续多年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总的来说,社融作为一个金融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原则上统计的是实体经济(居民和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资金。其构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社融和M2都是重要的金融指标,用于反映货币供需情况。但是,两者在统计口径和含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社融是全面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的金融指标,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承兑汇票、企业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它主要从需求端出发,展示了全社会货币的需求情况。
而M2则是衡量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1)和定期存款。不同于社融,M2是从供给端出发,反映全社会货币的供给情况。
尽管社融与M2在大多数时候走势相同,偶尔也会有偏差,这主要源于两者统计口径的不同以及更新频率的不同。因此,在分析经济趋势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
社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央行当前的社融统计口径并没有完全包括服务实体经济的全部融资,例如忽略了实体经济通过专项建设债、股权质押融资、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P2P)融资和海外美元债等金融市场的融资。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和融资多元化,转型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社融与经济的关系并不总是稳定。因此,在分析经济趋势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会定期发布与社融相关的金融数据。通常,这些数据会在每月中旬以统计报告的形式公布,涵盖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人民币贷款增加等关键指标。
此外,在每年年底,央行还会对全年的金融统计数据进行总结并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例如,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23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1.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3万亿元;而仅10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就达到了1.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108亿元。这些数据的发布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社融存量和增量是两个重要的指标,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融存量是指已经发生的、尚未偿还的融资总额,包括贷款、债券等各类金融工具。由于这些融资会不断累积利息,所以社融存量一般是持续增长的。社融存量与GDP的对比能够反映出我国的总体杠杆率,如果总杠杆率过高,则可能说明社会经济负债过重,可能会出现债务危机。
社融增量,又被称为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新借的钱,能更准确地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例如,基建需要花钱买设备、开工,企业发展也需要花钱。如果社融增量大幅提升,说明这段时间实体经济新借的钱比较多,接下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比较多,整个经济就更有活力。通常,我们认为社融增量大致可以提前预告未来两个月的经济景气度。
另外,在观察社融数据时,还需要注意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央行会分别公布存量和增量(当月新增规模)这两个口径的数据,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观察社融增量的绝对值、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社融结构的变化等因素。